四月健康下基层——走进园林社区
发布时间:2025-04-18
为普及口腔健康知识,提升周边居民的护牙意识,我院于4月16日下午于园林社区开展《牙齿保卫战》健康讲座。本次活动由口腔科刘玮玮医师主讲,围绕龋齿、牙周病、牙齿敏感等常见问题展开科普,并针对牙线使用、洗牙频率等日常护牙误区进行详细指导。
本次讲座聚焦:三大口腔问题的“攻防战”
1. 龋齿:甜蜜的“隐形杀手”
讲座开始,刘玮玮医师生动解析龋齿形成机制:细菌发酵食物残渣产生酸,日积月累侵蚀牙釉质,最终‘蛀空’牙齿。她强调,定期口腔检查,正确刷牙,使用含氟牙膏,减少糖分摄入有助于预防龋齿。
2. 牙周病:沉默的牙齿“地基危机”
针对牙周病这一成年人牙齿脱落的主因,刘医师指出:牙龈出血、口臭、牙齿松动都是牙周病的信号,根源在于牙菌斑堆积形成的牙结石。通过演示对比了健康牙龈与病变牙龈的差异,呼吁居民们进食后使用牙线清洁牙缝,并每半年至一年洗牙一次,“牙结石如同水泥,仅靠刷牙无法清除,必须依靠专业洁治。”
3. 牙齿敏感:冷热酸甜背后的“求救信号”
“一口冰的引发刺痛?这是牙齿在喊疼!”刘医师用生活化场景解释牙齿敏感成因:牙釉质磨损或牙龈萎缩导致牙本质暴露,建议选用抗敏感牙膏,避免横向拉锯式刷牙,而对于牙刷的选择,可选用直臂、软毛、小头的牙刷。
关于护牙“神器”:牙线与洗牙,刘医师对大众常见的牙齿保健误区进行耐心讲解:
牙线:牙缝清洁的“隐形卫士”
“刷牙仅能清洁部分牙面,牙缝才是细菌的避难所。”刘玮玮医师亲自示范牙线操作:牙线进入牙缝后上下刮擦清洁邻面,并强调进食后都使用牙线清洁,能有效预防邻面龋。针对“牙线会让牙缝变大”的误区,她解释道:“牙缝里的脏东西没了,实际是保护而非伤害。”
洗牙:给牙齿做“深度SPA”
针对公众对洗牙的误解,刘医师纠正大多数人的错误观念并解释道“有人认为洗牙会削掉牙齿,产生牙缝,实际上洗牙只是洗掉牙齿表面的牙结石,去掉后,它原来的空间显露出来了,所以感觉有缝隙了。长期洗牙的人基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”。她建议普通人每年至少洗牙1-2次,以减少菌斑附着。
本次讲座为社区科普了口腔卫生保健知识,倡导公众防治口腔疾病的健康理念,讲座结束时刘医师总结:口腔健康关乎全身健康,日常清洁、定期检查、及时治疗缺一不可,只有这样才能打赢“牙齿保卫战”!